健康空氣行動(CAN)與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IENV HKUST)於去年開展了一個為期兩年的「校園新氣象」計劃,以收集香港室內與室外的空氣質素數據。本港市民花費不少時間於室內,尤其是學校及辦公室,本計劃的室內空氣數據有助我們了解環境污染物的影響,包括微細懸浮粒子(PM2.5)、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及二氧化碳(CO2)。
及此, IENV 聯同 CAN合作建立首個香港校本空氣監測網絡,現階段主要集中在兩個人口密度稠密且交通流量高的地區:深水埗及屯門。儘管現時環境保護署於以上兩區均各自設有一個空氣監測站,以提供宏觀區域空氣質素資訊,但現有資訊卻缺乏微觀地區的空氣污染物數據。
本計劃分別於兩區各四所學校設置了空氣質素監測儀器,以便了解本港的空氣污染特徵及分布模式,數據亦會轉換成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方便市民閱覽,而計劃所收集的數據亦會用以草擬緩解措施以改善室內空氣質素,最終提升本港整體空氣環境。
圖一: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級別(取自環境保護處)[1]參與學校根據其地理位置分成以下三類:地區邊陲、鄰近社區、鄰近公路。本計劃的校本空氣監測已於2022年8月開展,而現時計劃已獲得第一季度(2022年8月至10月)的數據並已為校內的空氣質素進行分析。
圖二:參與學校的位置
學校的室外空氣質素及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
分析如下:
-
- 相較位於地區中心的學校,地區邊陲的學校的AQHI不一定較佳。
- 在鄰近社區的學校之中,距離主幹道或交通流量高的道路較相近的學校錄得較高AQHI。
- 有趣地,鄰近公路的學校普遍錄得較佳AQHI。由數據可見,地區邊陲學校出現惡劣空氣質素(AQHI ≥ 7)的次數較鄰近社區及鄰近公路的學校多,此外,鄰近公路的學校錄得優良空氣質素(AQHI ≤ 3)的次數亦較地區邊陲及鄰近社區的學校高。此現象或由於初生污染物一氧化氮(NO)與次生污染物臭氧(O3)之間的緊密關係。高交通流量的公路會累積一定濃度的NO,而NO可經化學反應生成臭氧,加上O3在計算AQHI時的權重較高,而鄰近公路地區相對低的O3濃度會導致這些地區錄得較佳AQHI數字。
圖三:汽車排放及生成次生污染物臭氧的過程
圖四:小時數佔總測量小時數的百分比
學校的室內空氣質素(IAQ)
分析如下:
- 2022年8月學校暑假期間的室內空氣質素(IAQ)表現較佳,但同年9月當學校開學後的IAQ則轉差。IAQ在9月間惡化的現象源於空內使用冷氣時缺乏通風,而且當時室外空氣污染情況嚴重。而在10月當天氣開始轉涼時,上課時打開窗戶的頻率提高有助改善此情況。
- 其中一間參與學校於8月錄得惡劣的IAQ,主要由於使用空氣消毒機時於課室內產生了大量PM2.5,當學校得悉此情況並採取相應行動後,其IAQ亦有所改善。
- 偶爾即使當室外空氣質素處於一個可接受的水平(AQHI ≤ 6),IAQ指數依然位於惡劣程度,主因當室內空氣流通不足時二氧化碳濃度累積所致。
- 而當室外空氣質素處於惡劣水平(AQHI ≥ 8)時,室外空氣污染物會不可避免地滲入課室而使IAQ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