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9 月 19 日

空氣污染損害兒童的健康、福祉和學習能力。「校園新氣象」計劃(Clean Air Schools for Hong Kong,簡稱CASHK)是由健康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簡稱CAN)主辦的計劃,旨在解決校園的空污問題。此項目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由擇善基金會資助,以全面的方法吸引學校與師生參與,致力解決校園空氣污染問題。
此計劃已於2022年7月展開,於屯門區和深水埗區共邀請了八所學校參與。當中所收集的環境數據和社會數據均為推動計劃的關鍵。環境數據方便我們了解在空氣污染程度與當時大氣情況間的聯繫,而社會數據則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的意見。
在環境方面,計劃在校園安裝了空氣監測儀器,以收集室外和室內空氣質素的實時數據。計劃目前的環境數據反映了教室內存在了不容忽視的空污問題。
根據CAN的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社會層面的進展(提高對空污的意識和知識水平)對於達致「自我發現」階段至關重要,即市民了解為何、如何以及他們可以或願意做何事來解決問題。而讓計劃參加者在計劃當中實現「自我發現」,意味師生可以由衷地參與和支持改善空污,屬其中一個可持續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條件。
為了提升對社會層面的理解,CAN與Humans Matter合作,探索情感、習慣和動機等人為因素。CAN和Humans Matter共同設計和提供了一個工作坊,並向學校介紹「校園新氣象—行動框架」。本計劃將於綜合整理了超過12個月的校園空氣質素紀錄後,轉向採取行動,改善孩子們日復一日所呼吸的空氣。此活動邀請了計劃參與學校的教師參與。
此工作坊的重點是認知與行動設計遊戲(Human Factor Mural)環節,此環節著重於數據為本的預防和改善行動以提高空氣質素,尤其是在校園內傳達當下的室外空氣質素。而在本環節中的引導反思和討論帶來了有趣的見解和觀點:
1. 自我發現:自我發現階段為吸引和獲得教師的支持的第一步,讓他們全身全心都參與到改善空氣的行動中。
2. 培養動機:參與空氣質素監測應該被視為「有趣」和「有意義」的活動,而不是「任務」和「懲罰」。
3. 彌補知識差距:
3.1 對於所有人,包括教師和學生:有效的學習並非單純灌輸知識,更是涉及鞏固、轉移、轉換和持續多個步驟。
3.2對於兒童:如何以兒童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艱澀的科學知識呢?也許可以從簡化語言運用開始。例如,用「骯髒空氣」代替「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並解釋「咳嗽」、「哮鳴」以及室外活動的影響,這樣或許更易讓兒童理解訊息。
4. 彌補相關性差距:同樣地,面對成年人、教師和其他學校人士時,應該如何將清新空氣的主題敘述得更有共鳴?例如,教師對學生的品格培養和全人健康的關心亦與清新空氣有著間接但明顯的聯繫。
5. 肯定進展:的確,改善和維護良好空氣質素需要長期的努力,而短期來說,慶祝小的里程碑可以增添成就感,並維持興趣和參與度。如果參與度最高的班級在學期結束時可獲冰淇淋作為獎勵,也許亦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
6. 內化知識非常重要:如何可使兒童(和成年人)開始關注空氣質素,就像關注天氣一樣?
從視覺化數據到推動行為改變的過程中,社會、人為與環境因素同樣重要。各種方法,包括發掘和獎勵成就、重視細小里程碑的達成,有助於維持動力。我們亦在此對當日出席的教師在工作坊中提供的真誠意見表示感謝。
CASHK是各機構和參與學校的師生共同努力的見證,致力於為下一代促進更健康、更清新的環境。通過將知識轉化為行動,CASHK以融合科學和以人為本的策略,為更健康的環境、更佳的生活質素以及更光明的未來修築道路。
如需了解更多有關「校園新氣象」計劃及其倡議的信息,請聯繫「健康空氣行動」(Clean Air Network),電子郵件地址為info@hongkongcan.org。亦請隨時經電郵asia@humansmatter.co與「Humans Matter」聯繫,以了解更多關於應用以人為本和科學為基礎的方法來啟動、維持和管理改變。